在休假的时候,许多人仍会担心工作邮箱里堆积起来的邮件,像强迫症一样继续处理。要警惕这种“表面上的放松”,公共假期更像一种传统,与家人共度,享受美餐和周末闲暇时光,除此之外,休息放松是人类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一个重要方式。
每天我们都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假消息、消息流等等没完没了的事情所骚扰。2011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标明,仅仅是普通的一天,我们接收处理的信息量,等同于大约 174 份新闻报纸的总和,和 1986 年相比,增加了四倍。如今全球有 21274 个电视台,每天生产的原创节目时长达 85000 小时(2003 年数据),我们每天平均收看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你在 YouTube 上每看一小时,就有 5999 小时的新视频内容被传到上面!
两种注意力模式
你会觉得实在不堪重负,这是因为:头脑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大脑注意力系统工作的结果。我们的大脑有两个主要的注意力模式:任务积极(task-positive)网络和任务消极(task-negative)网络(之所以称之为网络是因为神经元以网络分布,就好像是大脑的电子线路一样)。当你主动投入到工作中,专注且不被打扰的时候,任务积极模式是激活的。当你思绪散漫的时候,则处于任务消极模式的状态,也就是白日梦的状态。这两种注意力网络模式在大脑中就好像跷跷板一样:一个是激活状态,另一个就处于关闭状态。
这两种注意力工作机制可谓是人类大脑进化的最高级成就之一,所提供的注意力让人类可以利用火种、修建金字塔、发现青霉素、解码整个人类基因组……这些工作靠纯粹单调的毅力。
但是真正让这些壮举付诸实现的,很可能是白日梦模式。在这种大脑状态下,分割开的创意和想法之间有了流动的联络,造就了伟大创新出现的那一刻,人类能够解决那些之前无法实现的难题。你可能只是去散步,或者到便利店买饮料,或者是做一些不需要什么注意力的事情,接着突然之间——一下子——问题的答案就在你眼前出现了。这就是思维漫步(mind-wandering)模式,让那些我们之前没有看到的联系出现。
注意力过滤系统
大脑注意力机制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注意力过滤系统,帮助我们引导注意力方向,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又有哪些是可以忽略的。显然这涉及到人类生命的危机状况。而来自 Twitter、Facebook、Vine、Instagram 还有手机持续不断的短信也影响了这个系统,我们发现自己对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持续的注意力了——这也算是信息时代的诅咒吧。
我们在 Facebook 独到的每一条消息更新,收到的每一条微博或者来自朋友的每一条短信,都在与你大脑中思考的其他重要事情争夺资源,比如如何投资你的储蓄,是买股票还是债券,应该将护照放在哪里,或者是如何与一位最近发生争吵的朋友缓和关系。
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有更多的精力,那么你应该将一天时间当作项目周期来处理。你的社交网络事宜应该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完成,而不是持续不断地在一天里不断打扰你。
电邮也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处理。一封始终处于未读状态的邮件会让你的大脑不断回想起来,分散你的注意力:这封邮件是关于什么的?谁发给我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最好把电邮程序关闭,而不是始终让提醒音响起并有意去忽略邮件消息。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请给自己放假
当我们减少多任务处理并把思绪浸入到某个问题一段时间(比如 30 到 50 分钟)的时候,创新能力自然就会增加。多项研究表明,在大自然环境散步或是听一段音乐能够激发思维漫步模式。这就好像是神经重启按钮一样,对你正在做的事情很有助益。
白日梦带来创造力,创造力活动又给了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的决策甚至是对经济都有着意义深远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经常放松,给自己休假——是真正的没工作的假期——将时间用来小憩和思考,我们将会处于一个更强大的状态,来解决这个世界上那些的大难题。
关注 互联网的一些事 官方微信,回复ID " 18457 " 即可在微信里阅读本篇内容。
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imyixieshi,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本文链接:http://www.yixieshi.com/it/18457.html
===============关于互联网的一些事===============
互联网的一些事 ( http://www.yixieshi.com ) —— 专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媒体平台,报道互联网前沿资讯,分享产品设计经验、用户体验心得。为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人士提供专业的产品资讯文档,以及产品设计、策划、运营、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电子商务信息、互联网创业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专业信息服务。
官方微博: @互联网的一些事
官方微信: 互联网的一些事(ID:imyixieshi)
如果您对互联网产品有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信箱:tougao#yixieshi.com (自行将“#”修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