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一个哥们聊天,他神神秘秘地问:“兄弟,朋友圈有多少朋友?我的可有三千哦。”神态间透出十分自豪的语气。
还有一次,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上传一个邓飞通过他好友验证的截图,言下之意这是一件很让他骄傲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在慢慢发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朋友圈和以前不太一样。
以前,朋友圈主要都是大家的动态,是直发。现在的朋友圈则充斥着毫无营养的转发;
以前,我会很珍惜地看完每一条大家的状态,因为朋友圈的消息一天下来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现在,可能一个上午的时间朋友圈就会信息爆棚,各种垃圾信息占满了视野;
以前,我会出于对朋友的关注善意地给人点赞。而现在则会时不时出于示好或者刷存在感的目的在有一些人的状态下面点赞。这种我称为“动机不纯点赞”的结果就是一次朋友圈刷下来,点了一屏幕的赞,却不知道大家到底说了什么;
以前,我会为收到一个赞高兴不已。现在收到的赞,我把他看做社交能力与社会关系强弱的假高潮。
我开始发现不认识朋友圈里面的绝大多数人。朋友圈在失去在我心中那种亲切与熟悉感的同时,它正在变成一个社交平台。
比较有意思的是,朋友圈里面单纯的名字越来越少,而头衔加上名字的备注则越来越多。甚至于对于很多非真名的好友,有时都会懒于把名字改过来,而简单地把昵称前加上标签与职位。
于是在看朋友圈的时候,眼前飘过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职务与社会关系,这个人我是否了解,是否见过,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他们发出各种各样的他们自己希望传达给整个社交关系网的信息,我从朋友圈里获得他们希望我获得的信息,从而了解到他们希望被贴上怎样的社会标签。
直到今天我突然发现,朋友圈里面再没有朋友。
朋友圈里面有什么人,出现什么样的信息,不再以我的感情需求为纽带。我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地在朋友圈证明自己的存在。发了每一条状态后,我会病态一样地看有多少个赞,有多少条留言,似乎这是衡量我仍然在这个世上存在的重要依据。
我也不再向朋友圈表达和发掘情感诉求,它开始变成了我猎奇、阅读资讯的一条渠道。而这种病态、上瘾式的刷朋友圈在暂时满足了我的空虚和无聊后,会给我带来更大的虚弱和心慌,就像青春期过度手淫后带来的自责感与负罪感。
我在朋友圈里面说真心话时,也不再那样肆无忌惮。在发之前,我会开始犹豫,这样的表述是否会影响、破坏某一类社会关系。
于是,我会选择不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一定要表达,我会选择先把某一类人设置为“无法见到我发的消息。”
朋友圈成为了一个算计、炫耀的名利圈。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振振有词地说,朋友圈的好处就是让他可以无时无刻都阅读,这些信息都是他的朋友筛选过的,可以有效地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获取信息。
可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我看来,本来就不应该在一个叫做“朋友”圈的地方获得,非要打个比方,这种体验很像蹲在屎坑旁边吃饭,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吃饱,只要你自己不恶心。
我相信这不是我本来期待的朋友圈。
当初,因为喜欢这样的一种简单的感情交流方式而把关注从微博转移到了朋友圈,可如今看来,似乎它绑架了我的生活和生存节奏。它也和感情交流再无一分钱的关系。
现在,我仍然在拼命地加好友,我也仍在拼命地在朋友圈怒刷存在,但是我知道,我的朋友圈里面再也没有朋友了。他们会给我发各种推销的信息,而我也会把朋友圈变成自媒体社交平台,直到有一天,我们把互相都拉黑。
这种无休无止又让我欲罢不能的弱智游戏每天都在继续,我无法忍受,也无法停止,于是我注册了一个马甲微信小号,转发我自己微信的所有内容,而我则会用大号会给这个小号留言:SB。
关注 互联网的一些事 官方微信,回复ID " 18493 " 即可在微信里阅读本篇内容。
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imyixieshi,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本文链接:http://www.yixieshi.com/it/18493.html
===============关于互联网的一些事===============
互联网的一些事 ( http://www.yixieshi.com ) —— 专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媒体平台,报道互联网前沿资讯,分享产品设计经验、用户体验心得。为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人士提供专业的产品资讯文档,以及产品设计、策划、运营、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电子商务信息、互联网创业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专业信息服务。
官方微博: @互联网的一些事
官方微信: 互联网的一些事(ID:imyixieshi)
如果您对互联网产品有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信箱:tougao#yixieshi.com (自行将“#”修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