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 联系电话:400-880-0256 0769-23037585 21686281

转型东莞"借智"全国 新型研发机构深度观察

作者:admin 发表于:2014-09-28 点击:1804  保护视力色: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资料图

■东莞中大研究院研制的电动汽车 资料图片 郑志波 摄

■2014年4月16日,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 (资料图片 杨泽彬 摄)

或许,没有多少地级市的引智之策,可以吸引全国十多家知名学府来此安营扎寨。

东莞做到了。

不是高校聚集地,又是靠“三来一补”起家,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就这样在“引智”的理念上、机制上先行一步,探路广东、先行中国。而这一步,正是源自于城市决策者对于发展时局的深刻研判、市场活力的深邃思索。

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惯性的“傍资金大款”招商依赖、较为陌生的科技体制机制……几年前的东莞,面临着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改革呼声,面临着对创新载体的急切渴望。如果彼时“不招”、“不引”,久而久之,就会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掉入“招不来”、“没得招”的困境。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会处,引智,显得重大而紧迫。

“唯有大力引入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金融与产业的三融合,才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窠臼的出路,这也是创新型经济战略考量所在。”这是东莞决策者们的宣言。

战略,决定了战术。思路,决定了出路。

2012年3月,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发起的全国高校拜访之旅,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东莞招才引智一个新的开端,建设大学创新城的城市愿景由此开始绘就。

城市经营理念之变,让人品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莞”。从“傍资金大款”到“傍科技大款”的理念之变,从乐于“找老板”到乐于“招科技”的习惯改变,从热衷“建厂房物业”到注重“建科技载体”的行动转变,这不仅让东莞孵化出140多家科技企业,更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

发展图谱因子之变,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变化中的东莞”。如果说过去30年的发展,傍“资金大款”是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的话,今后30年的发展,东莞必须靠傍“科技大款”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如今,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引进和组建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其中引进在东莞建立分室(或分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检测中心)达到19个、省级检验站达11个。

创新理念机制之变,让人体会到了一个“可复制的东莞”。东莞的案例证明了一个道理:一座地级市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设计、十足的诚意,填补“大学的缺失”,说明了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方式是可复制的、路径是可推广的。

■广东声音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广东科技工作要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广东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着力补上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短板,加大核心技术供给,提升广东科技整体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

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要推进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省内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全面对接,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

——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

■高校声音

我们看到了东莞的合作诚意和求贤若渴的真诚!北京大学一直把东莞视为珠三角地区一个重要支点,十分期待能够与东莞开展深入合作,希望校、地双方通过光电研究院的打造,最终实现校方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当前正值东莞转型升级期,清华大学有幸与东莞展开深入合作,将对集聚当地的创新要素、创新资源起到带动作用,希望双方接下来能够开展更强更紧密的合作,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东莞声音

东莞以最真诚的态度、最优秀的服务,为大学在莞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努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的体制与机制,支持更多科研成果在莞实现产业化。同时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行动计划,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与金融链融合,整合公共创新平台资源,有效服务本地产业。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建华

当前,大学已经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源头,其创新能力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我市要向高校求项目、求人才、求合作,引进高校创新力量,促进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在莞转化,推动高校、实验室来莞设立创新平台和分室,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 袁宝成

■东莞探索

近年,东莞先后与多所高校院所、检测技术机构共建了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16个新型研发检测机构,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

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东莞主要从加强政策扶持、找准功能定位、理顺建设和运营模式、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强化孵化功能等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投入模式新”、“目标定位新”、“组织结构新”、“运行模式新”、“发展机制新”等“五新”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

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东莞区域创新体系,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既有力支撑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展示和提升了东莞城市形象,同时还促进高校院所的学科建设。

【大事回顾】

2012年3月,徐建华袁宝成率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上海、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拜访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与14所高校院所签署50多项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

2012年6月,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落户东莞。随后,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相继落户东莞。

东莞将在松山湖高新区建设大学创新城,列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2013年至今,已签约入驻大学创新城的有清华创新中心、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暨南大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研究院5个研究院,并正在与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加紧洽谈中,争取尽快进驻。

【名词解释】

新型研发机构指的是一批瞄准国际前沿、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具有国际一流研发条件和水平的创新平台,以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富为动力、以企业化运作为模式,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掌握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话语权的领军型创新机构。

【数字见证】

@东莞与多所高校院所、检测技术机构共建16个新型研发检测机构。

@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引进和组建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其中引进在东莞建立分室(或分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检测中心)达到19个、省级检验站达11个,还参与组建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7个行业创新平台、11个行业技术联盟和9个专业镇创新平台。

@东莞获广东省立项引进的2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由研发机构引进的约占30%。

@各研发机构迄今已累计为我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的2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

@各研发机构引进和孵化出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云科技有限公司、光谷华科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140多家科技企业,并建立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广东松山湖中医药健康科技园、“华溪城”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孵化园。

引智之略

没有大学 何以创新

如果说过去30年的发展,傍“资金大款”是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的话,今后30年的发展,东莞必须靠傍“科技大款”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

一座缺少创新载体支撑的转型之城,升级之路该何去何从?几年前的东莞,这个发展命题显得重大而迫切。

彼时的东莞刚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趋于走稳,重回“保十”之列,GDP也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很多数据,似乎证明了东莞已经走出“泥潭”。

“不能用GDP总量估算发展的程度、层次,也不能用看得见的一些经济数据来衡量东莞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徐建华袁宝成共同的判断。

这份清醒的背后,正是看到了一时的增速,并不能代表发展层次、模式发生质变。事实上,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一直依仗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一时的回暖并没有改变“制造业产品档次不高”、“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根本性问题。

路在何方?

面对土地、劳动力成本、区域优势都不再是东莞特有优势的局面,寻找新优势成为彼时东莞的主攻点,而创新则是新优势的主要看点,大学则是创新的活水源头。

徐建华说,要通过加快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行动计划,支持大学更多科研成果在莞实现产业化,提速创新链、产业链与金融链融合,整合公共创新平台资源,有效服务本地产业。

袁宝成说,要向高校求项目、求人才、求合作,引进高校创新力量,促进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在莞转化,推动高校、实验室来莞设立创新平台和分室,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战略,决定了战术。

北京大学把首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科研机构落户到东莞,正是这一决策的代表之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是,曾在短短7个月内,徐建华袁宝成三进北大,求贤若渴溢于言表,前期建设计划投入上亿元,也创下同类合作之最,这个大气魄和胆识不但是东莞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城市中也实属少见。

这个案例,说明了东莞经营城市理念之变。要知道,修高速公路,几亿元显然太少,可是,对于引进创新机构而言,却并不是一个小数。正是在新的城市经营理念驱动下,东莞要全力构筑创新平台“洼地”的诚心打动了北京大学,使得北大愿意首次以本部名义,以最强的物理学科与东莞这座地级市“牵手”,并承诺举全校之力推动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说,这笔钱着实花在了刀刃上。

“我们看到了东莞的合作诚意和求贤若渴的真诚!”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如是说。

事实上,用财政科学地引导,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培育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理念已被证明是新兴城市崛起的可行路线,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美国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之于128号公路,剑桥大学之于剑桥工业园区。

东莞明确一个新理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创新体系中,大学已成为重要的创新源头。

东莞树立一个新方向:不断引入科学机构、进而批量创新,使之成为东莞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东莞推动一个转变:推动整座城市从乐于“找老板”向乐于“招科技”,从热衷“建厂房物业”向注重“建科技载体”转变。

正是在这些指挥棒下,东莞与多所高校院所、检测技术机构共建16个新型研发检测机构;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引进和组建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其中引进在东莞建立分室(或分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检测中心)达到19个;东莞获广东省立项引进的2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由研发机构引进的约占30%;各研发机构迄今已累计为我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的2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

如果说过去30年的发展,傍“资金大款”是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的话,今后30年的发展,东莞必须靠傍“科技大款”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

融合之变

引进“青苹果” 再种“苹果林”

东莞一个个案例回答了新型研发机构“做了什么”、企业“得到了什么”,产业链条“完善了什么”、城市转型“提升了什么”等问题。

“如果说学校里做的是‘青苹果’,我们研发机构做的就是‘红苹果’。”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下简称东莞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借用了母校副校长邵新宇的“苹果理论”,颇有意趣。

在他们看来,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和学术水平,因此其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单元技术或者原型样机层面,称之为“青苹果”,好看不好吃。

对企业来讲,技术成果不仅要求具有高性能,还需要有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需要在“青苹果”基础上进一步成长为好看又好吃的“红苹果”。同时,还需要发展系列化的产品、多元化的产品,形成“苹果树”,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不断得到转化,就逐步形成一片“苹果林”。

在广交会上广受青睐的高科技智能机器人产品易步车,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的一项科研成果,工研院为这个项目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科研团队。2010年,经过近两年的反复攻关,“青苹果”终于成熟了,一位希望从传统模具行业转型的东莞老板,看中了这个“红苹果”,出资500万和工研院一起成立了易步机器人公司,易步车2011年开始量产,至今已形成3亿元以上产值,产品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发售,并被国际政要、全球知名艺人、顶级跑车厂商所使用。

一个实验室的小发明就这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科技产品,让大学里的“青苹果”走下书架,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实现产业化。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用不到5年的时间,已经把几十个“青苹果”培育成深受企业喜欢的“红苹果”,并孵化出20多家科技企业。从“青苹果”到“红苹果”,再到“苹果树”、“苹果林”的过程,正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的过程。

“青苹果”——“红苹果”——“苹果树”——“苹果林”科技创新模式,是东莞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模式的生动写照,也得到徐建华的高度认可。

在此基础上,徐建华还将“苹果”理论进一步延伸:“东莞不仅要有工研院这一棵‘苹果树’、一片‘苹果林’,还需要很多棵‘苹果树’,很多片‘苹果林’;不仅要有‘苹果树’的种植者,还要有‘苹果商’,通过电子商务等交易平台,将研发成功卖出去。” 正是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东莞一家家研发机构相继建立,成长为一棵棵不断结果的“苹果树”,汇成了硕果累累的“苹果林”,不断为东莞产业发展输入最新鲜的营养与活力。

如果说服务东莞企业、提升东莞产业,是新型研发机构入驻东莞的初衷,依托新型科研平台而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这一理想初衷的另一种延续与升华。

在东莞,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如成电精工、易步机器人、泰斗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由新型研发平台孵化而成。

新型研发平台技术资源丰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其在科技企业孵化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东莞工研院与松山湖管委会合作共建了东莞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是平台孵化器的典型代表。该孵化器主要为高科技创业项目和小微企业提供基础“创业空间”和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迄今为止,该孵化园已经拥有在孵企业80多家,其中已有两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家企业成为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其中,易步机器人就是由一项来自学生的科研成果孵化而成。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弥补了东莞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短板’,使区域创新体系初步构建起来。下一步,东莞将在已有16家之外,再引进建设10至15家新型研发机构,使这些机构对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双重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说。

莞式之路

态度决定成败 制度决定行为

对于很多像东莞一样缺少高校资源、缺少创新平台的地级市来说,东莞案例证明:经过制度的精心设计,一座地级市“借智”全国的道路是可行的。

放眼全球,高校无疑是掌握大量科技成果及高技术人才的“聚宝盆”,国内很多城市决策者都看上了这块稀有资源,各方都加紧了科技资源的角逐。

然而,短短数年间,东莞这座地级市相继“联姻”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校地双方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这使人不禁要问:东莞是如何“傍”上科研“大款”的?

态度决定了成败。

“东莞以最真诚的态度、最优秀的服务,为大学在莞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徐建华如是说。

“东莞一定不折不扣按协议办事,把纸上的内容落到地上。”袁宝成的承诺,兑现在服务高校的每一个细节中。

制度决定了行为。

这16家研发机构之所以被冠以“新型”,是因为它们有着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5个新特征,也是东莞摸索出的五条经验。

——功能定位新。不同于传统研发机构专注于科研本身,东莞一开始就明确,新建的研发机构须满足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需求。16家创新平台无不对应东莞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如在电子信息领域,与中科院计算所、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在新材料领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在工业设计领域,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等。

——合作方式新。新型研发机构采取“共同投入”的模式,东莞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和办公用房,高校院所则投入技术、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

——运作模式新。这些研发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无编制、无级别、无固定运行经费,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办优质企业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激励机制新。在人员聘用和晋升上,它们打破了传统的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的标准,以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目的,建立了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岗位考核制度。

——考核机制新。东莞引入了“双向考核”机制,一方面从自主研发、技术转化等方面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从协议推进、政策支持等方面由研究院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督促政府搞好服务,校方落实责任。

正是这些机制的确立,使新型研发机构能够真正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是我们公司稳健发展的催化剂。”广东正业科技副总经理梅领亮说。正业科技是一家智能装备领域的高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与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展了多个项目的合作,并共建了“东莞精密仪器研发中心”。

双方合作研发的X光检查机、离子污染测试仪等已成为正业的主导产品,为公司增加产值上亿元,使其成为中国印制电路行业专用设备的领头羊。

“东莞约有制造业企业6万多家,各研发机构迄今已累计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涵盖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产业,成为带动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严济荣告诉记者。

对于一座靠传统产业起家的城市,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是一个“慢功夫”。这两年,东莞逐渐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避免短视行为,舍得投资,舍得时间,宽容失败,包容风险,从急功近利向厚积薄发转变,才使新型科研机构集中出现。

东莞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名单

序号平台名称依托单位平台性质主攻方向9东莞上海大学纳米研究院上海大学事业单位纳米材料10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科学院事业单位云计算11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事业单位3D打印、节能环保等12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北京大学事业单位光电13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广东工业大学事业单位创意产业14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暨南大学事业单位新药注册、外贸服务等15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事业单位新材料、新能源等16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同济大学事业单位超材料

序号平台名称依托单位平台性质主攻方向1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有限公司云计算、电子信息2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广东工业大学有限公司工业设计3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市质监局事业单位LED、造纸、电子电气等检测4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东莞理工学院民办非企业单位清洁生产5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事业单位中医药6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事业单位装备制造7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事业单位电子信息8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事业单位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生物医药、数字家庭

■专访

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主任邓涛谈新型研发机构:

从裂变式创新

向聚变式创新“完美一跃”

记者:从一座制造业城市的发展坐标系来看,引入新型研发机构是基于哪些战略考虑?

邓涛:东莞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图个热闹,而是将其视作转型升级之机。正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直所强调的,这项工作是转型升级系列工作的重要一环。

要看到,在要素规模、要素成本已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东莞如何向前转型、向上升级,又如何重拾新的发展动力、重塑新的发展优势、转入新的发展轨迹?如何探索出一条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内实现成规模的、可持续的转型升级?

我们的答案是建立以新型科研机构为支柱的公共性研发体系,用于解决行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

记者:为什么强调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

邓涛:我们一方面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但必须认识到,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东莞经济体系里,由中小企业自建研发体系、自选研发项目、培育研发队伍,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大中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裂变式创新进行转型升级,政府则要从外部推动聚变式创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

事实上,聚变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创新资源的整合,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拓展创新方式,实现转型路上的惊险一跃,也是完美一跃。可以说,没有研发体系的建设,我们的转型升级就不会有关键性的一跃。

记者:国内先后有十多所大学来莞设立科研基地,东莞有什么妙招把他们请进来?

邓涛:企业承接,资本投入,政府扶持,高校的活力,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应该看到,产业转型升级使东莞企业有着旺盛的技术需求,这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土壤,高校可以通过企业找到市场,有了用武之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能量,实现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小企业因为能最便利地实现创新,也积极参与创新。

政府把引入高校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让高校可以贴近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再通过机制的创新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使创新资源的整合更顺畅、更高效、更充分,形成的创新成果更加丰富,最终解决了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记者:东莞吸引这么多的高校进驻,您认为有哪些经验是可行的、可复制的?

邓涛:首先是技术创新之魅。东莞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是,不单纯靠企业内部进行裂变创新,而是运用外部聚变的方式,引入新型研发机构,匹配风投创投这些社会资本,形成创新资源一种新的配置方式,一种新的聚变创新模式。

其次是制度创新之魅。创新的方式需要创新,尤其是创新的组织方式要进行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就要有新的职能定位、新的运行机制、新的成果转化、新的应用技术推广、新的院地合作机制,这些都是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的研发和运作模式。

第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之魅。东莞的新型科研基地正在向新型孵化器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创新成果转化到创新企业孵化的一个跨越。可以说,我们已经起步了,还开了一个头,接下来要继续推动创新功能的叠加,使新型科研基地具备孵化创新企业的新功能、展现出新的面貌。

■案例剖析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公司周转工具管理采取的是人工点数+手工记账的方式,工作量大并且容易出错。工研院为其提供基于RFID的供应链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利用RFID标签管理周转箱。每个周转箱赋予唯一的ID号,实现了对单个周转箱的状态查询,可实时显示周转箱位置。以IT系统取代手工记账,自动记录周转箱交易数据,减少了清点料箱的人力投入,提高了数据准确性。

该方案实现高性能的标签、读写器的国产化推广以及产品的持续优化;实现物料调度和过程节点透明化;实现厂区内周转箱流转信息自动识别,批量读取,减少库房清点人员。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

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是日本株式会社百利达在广东省东莞市投资的独资公司。主要设计生产销售家用测量仪器和体重秤、炊事称、脂肪检测器等健康器材。百利达与世界各地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引入科学概念,开拓先进技术,作为新商品的设计基础。

其中TANITA HD-390这一款家庭用的电子健康秤,其简洁柔美的外观创意来自贝壳边缘的曲线和大海起伏的波浪,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其面向的消费群体的审美取向和生活习惯,造型轻薄小巧,该项产品2011年获得了有中国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红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