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 联系电话:400-880-0256 0769-23037585 21686281

东莞市成广东新型研发机构聚集高地

作者:admin 发表于:2014-09-28 点击:1623  保护视力色:

    近日,广东东莞市通过了《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拟出台“37条”新政,大力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涌现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而“制造之城”东莞成为其聚集的“高地”。自2006年启动“科技东莞”工程以来,东莞市财政已投入超过20亿元巨资,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了16个新型研发机构。此次新政的出台,正是着眼于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端科技与地方产业更紧密的融合。

东莞的16家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单位多为中科院、清华、北大、同济等一流科研院校,合作的企业则不乏华为、中国船舶集团等行业龙头,它们“新”在何处?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近日,记者走进这些研发机构一探究竟。

“五新”平台

    记者来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创新城内湖光山色,风景秀美,北大光电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在此聚集。据介绍,该创新城预计投资28亿元,占地397亩,将成为该市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东莞为何要斥巨资打造这么多创新平台?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说,东莞靠“三来一补”起家,外向经济带动,成为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基地。但时至今日,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制造业产品档次不高,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路在何方?东莞市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从2006年启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模式的由来,也经历了一番探索。“为了搞好产学研合作,一开始,我们带领企业去‘敲开大学校门’,但发现这种合作零散而难以持续。”严济荣说,“后来我们想,不如把大学请进来,合作建一批科研机构,就好像建起了寺庙,才有和尚住下来‘念经’。这样,不用今天跑清华、明天跑华中科大,而是让高端的科技项目和人才落户,直接面对企业。”

    严济荣告诉记者,这16家研发机构之所以被冠以“新型”,是因为它们有着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5个新特征。

        首先是功能定位新。不同于传统研发机构专注于科研本身,东莞市一开始就明确,新建的研发机构须满足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需求。16家创新平台无不对应于东莞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如在电子信息领域,与中科院计算所、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在新材料领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在工业设计领域,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等。其次是合作方式新。新型研发机构采取“共同投入”的模式,东莞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和办公用房,高校院所则投入技术、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再次是运作模式新。这些研发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无编制、无级别、无固定运行经费,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办优质企业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四是激励机制新。在人员聘用和晋升上,它们打破了传统的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的标准,以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目的,建立了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岗位考核制度。最后是考核机制新。东莞引入了“双向考核”机制,一方面从自主研发、技术转化等方面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从协议推进、政策支持等方面由研究院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督促政府搞好服务。

双重引领

        新型研发机构是否真能引领地方产业发展?记者走访了松山湖高新区内的一些企业,大家都由衷地表示肯定。

“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是我们公司稳健发展的催化剂。”广东正业科技副总经理梅领亮说。正业科技是一家智能装备领域的高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与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开展了多个项目的合作,并共建了“东莞精密仪器研发中心”。双方合作研发的X光检查机、离子污染测试仪等已成为正业的主导产品,为公司增加产值上亿元,使其成为中国印制电路行业专用设备的领头羊。

        “东莞约有制造业企业6万多家,各研发机构迄今已累计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涵盖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产业,成为带动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严济荣告诉记者。

        新型研发机构的“火车头”作用,首先体现在支撑传统产业转型上。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获批广东省“数控一代”技术服务平台,与大朗镇合作开发的数控电脑毛织装备,每台效率相当于8台手摇织机,大大提高了效率,促成了大朗镇毛织产业的升级;又如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实施“换芯换线”工程,与多家制造企业合作,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芯片,推动了相关企业芯片的国产化进程。

        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新型研发机构更是当仁不让。它们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通过整合东莞优势产业上下游资源,在数字装备、卫星导航、LED、云计算等领域牵头组建了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突破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如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自主开发了新一代轻量化纯电动汽车,其下属孵化企业与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五洲龙—新龙”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品牌,2012年合作生产的40辆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已被应用于东莞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弥补了我市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短板’,使区域创新体系初步构建起来。下一步,东莞将在已有16家之外,再引进建设10至15家新型研发机构,使这些机构对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双重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严济荣说。